绒布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绒布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城市化需要新思维
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16:58:03 阅读: 来源:绒布厂家

城市化需要新思维

对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走出环境恶化、大城市病、贫富差距的怪圈,实现可持续发展,最紧要的一条是要尽可能地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。在这个理念之上,以“科学发展观”为基础,推动包容式增长,将城市化所创造的经济增长与改善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起来发展;同时也要传承自己的文化。  “中国现在强大了,但展示得更多的还是肌肉,忽略了精神和思维层面的挖掘和表现”,在谈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时,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用了这样一句比喻。  改革开放30余年,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奇迹般增长,也涌现了令世人瞩目的景象:即不断扩充的城市化进程。然而,被高速发展所遮隐的问题正日渐显露:环境恶化、大城市病、产业空心化、社会管理成本逐渐增大、文化观念冲突也日益严峻等。  目前,这些问题正引起了高层和有关部门的重视,也被国际社会所关注。  谈及背后原因,肖武男认为主要是忽视了“人文精神”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。中国过去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上,无疑大量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、模仿了一些发达国家的“成功的案例”: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,繁华的商业区,不断扩张的交通体系等等。但忽略了区域发展的真正内涵:即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、创造出宜居环境,也就是说提高城市的“幸福指数”。 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,中国主要走了以出口、消费、投资“三驾马车”拉动经济的成长模式,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美债、欧债危机,导致了中国出口经济萎缩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政府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一个“锦囊妙计”,加速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,无非是实现这个策略的最佳方法。但未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思路上,需要把发展和解决遗留问题及创造新思想、新模式结合起来,尤其是在注重和改善环境的大前提下,推行人文居住的新理念。  而这也是联合国人居署在今年召开的“第六届世界城市大会”上所倡导和推动的目标与精神。  3月1日,本报就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问题采访了肖武男。  城市建设要有人文精神  记者:在今年9月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城市论坛上,联合国人居署将积极地向全球推介“城市发展的新思维、新思路”,这一新思维、新思路的具体内容和核心价值是什么?为什么说城市发展要有新思维、新思路?  肖武男:对于第三世界国家、或不发达国家,城市化是推动社会进步、改善生活、发展经济的良好方式;同时,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,主要是生态系统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,部分地区产业空心化,社会管理成本增加,以及文化冲突加剧等等。  但纵观中国一些移民城市、或一些以地产带动的新兴城镇,却没有以产业来支撑起的工作与就业,甚至还出现了拿着政府补贴打麻将的现象,产业的空心化的严峻性,令这些地区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力,也导致了人才的走失,最终出现“空巢”和“鬼城”现象;联合国人居署曾援助肯尼亚一个贫困区域的城市化项目,希望改善该地区近百万人口的饮用水、卫生状况等居住环境,却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,甚至还产生了排斥情绪和暴力抗争,究其原因,是在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上,没有考虑当地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复杂因素。  通过种种事例我们发现,尽管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,但带来了诸多问题却不容忽视,否则,就会葬送掉城市化的成果。所以联合国人居署今年在那不勒斯召开的“世界城市论坛”上,就把推动城市发展新思维这项运动,作为一个新目标。从客观上来讲,这能为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国家,在规划未来的城市化的思路方面,能提供很有意义的帮助。  而今年的“世界城市论坛”所倡导、推动的核心理念就是:城市的发展要与环境和谐相伴,实现城市建设的人文精神。  记者:什么是“城市建设的人文精神”?  肖武男: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:首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就是传承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,保证这个民族在其文化的润寖下,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;其次,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是让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居民,出行方便、生活方便和工作方便,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过程中,规划和建设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普通百姓的方便程度;再次,城市有没有创造未来的能力?城市一定要让人有未来的追求感,就必须创造发展的环境,否则,人居住和生活其中,是孤独和不安的;没有发展的空间,不创造就业、提供成长的机会,年轻人就没有梦想,他们就会向南飞、向西飞、向一切有机会的地方飞;第四,城市的管理定位是什么?是良好的治安、完善的法规、和执行层面人性化的相互和谐度,这些恰恰是中国过去城市化进程中,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所在。  城市化的人文精神,是一个理想与目标,需要在战略上、策略上及一点一滴的实践上,去着眼与落实,但首先是观念的转变。  中国在走别人的路  记者:您走访过许多国家、也到过很多城市,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发展,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何评价?  肖武男: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困难的,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断地调整、变化、完善、发展和进步中,就目前的一些观察,可以谈些感观上的认识。  我感觉中国的城市没有特点,相当多是在照抄、照搬或者模仿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风格。如果你站在屋里向窗外望去,不管是在北京、上海,还是西安、成都、杭州、南京等等城市,你能从建筑的风格上和城市的环境上区分出有什么不同吗?答案是不言而喻的;还有很多大城市只注重金融、科技,都想建商务区、金融区,却忽略了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,城市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,反而竞争力越来越弱,说中国城市是“千城一面”,这到有点贴切。  还有,整个城市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考虑。我还想起2000年北京的一场小雪,几乎导致了北京交通的瘫痪,其原因是北京二环和三环的规划和设计上存在很大缺陷;再如,人民大会堂以西几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聚集着国家大剧院、京西宾馆、军事博物馆、北京西站等重要“目标”,如果从安全角度去考虑,后果是很可怕的;也缺乏人文精神。  记者:如果持续这种方式的城市化进程,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将会有哪些不利的影响?  肖武男:这些影响其实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,如果从当下实际层面看:环境和资源对人们生活与居住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,令老百姓缺乏幸福感;从长远的角度观察:这些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,会加剧由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因素,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,也会对政府在解决收入不公、社会缺乏公平与正义等的问题上,增添了复杂性和不可控性。  执政要为民着想  记者:中国如何发展才能走出这样的怪圈:环境恶化、大城市病、贫富差距加大,实现可持续发展?  肖武男:从某种层面上来说,要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。并在本着“科学发展观”的基础上,推动包容式增长,把城市化所创造的经济增长与改善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起来;同时要传承自己的文化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,而不是“拿来主义”。大家都在说,中国现在成了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,对于这一点我不去评判,但有个观点可供分享:百年后,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和评判是文化、是精神,城市与建筑留下来的是艺术与内涵,而绝不是冷冰冰的钢筋和水泥。  记者:其实,我们也知道在更为具体的推动城市变革发展方面,联合国人居署也推出了“2012国际学生设计大赛”,请您讲解一下,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大赛,初衷和目的是什么?  肖武男:这次大赛,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作为共同的主办方、我本人也作为本次大赛的主席,非常希望中国学生积极踊跃参加,也期待着他们的获奖。  主办这个国际大赛的初衷有两点:一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危机,人口红利将减弱,势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产生严重威胁。因此,希望学生们在此时要关注这一社会问题,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关心、关注老年群体,让老年人颐享幸福晚年,这是从人文关怀角度的呼唤。  二是希望促进青年人更好关注环境,希望他们能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资源,如阳光、风以及利用可再生材料设计出一些更低碳和环保的建筑供人使用。年轻人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,通过这些理念对他们的注入与影响,希望未来他们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时,就能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,推动城市规划、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,为人类谋求持久的福祉。  最终目的,就是为中国的未来的城市规划、设计和建设培养人才,让年轻人拥有梦想、实现梦想。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