绒布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绒布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侨乡建筑别有一番风味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5-28 19:11:05 阅读: 来源:绒布厂家

侨乡建筑别有一番风味

泉州人历来把建造住宅看成是人生大事之一,尤其是华侨,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,在人地生疏的异邦含辛茹苦地打拼,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,兴业旺家,故一旦事业有成,即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,不惜巨资修建豪宅以福荫家口。从泉州现存的特色楼房建筑中,可以看到“侨乡”特色,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“番仔楼”。

土楼:盖德土楼亦楼亦堡

泉州也有土楼,比较有名的有德化县三班乡硕杰村的大兴土堡、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的山美土楼、泉港区山腰镇前黄土楼村的定楼等,其中以德化盖德土楼最为著名。盖德土楼又名金牌堡,长52.5米,宽45米,四周石砌围墙,上筑防卫环廊相通,墙外环以壕,有南北两门与楼外通。里面筑屋两列,共有房118间。

泉州土楼在建筑结构、平面布局和聚居方式方面,与中外学者所谈论的土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,故有的建筑专家即把泉州一些有名的土楼称为土堡,以示区别,这是一种科学的严谨态度。但泉州人对土楼的叫法已约定俗成,甚至有的地方还以“土楼”为地名。

更楼:威远传播天下名楼

位于市区中山北路的威远楼相传为五代时期王审知所创建,泉州刺史席相曾加以扩建,并请泉州著名文学家欧阳詹作《北楼记》。南宋乾道五年(公元1169年),泉州太守王十朋又重修,并撰《重修北楼记》。王十朋将北楼与武昌南楼(黄鹤楼)并称为“天下名楼”。因它位于刺桐古城的北边,当时称为“北楼”,是当时刺桐古城北边的最高建筑。元代重修谯楼时,命名为“威远楼”。清末民国初,谯楼又因年久失修,逐渐倒塌,北洋军阀孔昭同驻镇泉州时重修谯楼,当时是作为登高望远的城楼,后又作为治安巡逻和报时用的“更鼓楼”。以往威远楼每天傍晚6时放炮,称“放头枪”,晚上10时放“二枪”,第二天早上放一枪为“开路枪”,以表示时间,因而也叫更鼓楼。

威远楼后来被毁。上世纪80年代初,重建威远楼,华侨纷纷捐资,城楼于1989年建成。至此,有1200余年历史的谯楼,历经巨变,得以重建。重建后的谯楼,比原址后退、增高,更显得挺拔、雄伟,现已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纽带,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的艺术家在威远楼进行各种艺术作品展。

圆楼:贤銮圆楼侨亲助学

位于市区九一街口的贤銮大厦是改革开放侨亲捐资助学的见证。改革开放,海外华人深受鼓舞,众多侨亲返乡捐资助学。何先生于1980年返回故里,表达捐资兴学意愿。1981年,经省人民政府批准,原泉州市(现鲤城)人民政府接受何先生50万美元之捐赠,并予大力支持,于市区繁华地段划拨地皮,兴建十四层贤銮大厦及附属设施,建筑面积9496平方米。大厦外观呈圆楼形状,于1986年落成,系当时泉州市区最高的建筑之一。何先生借此成立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,大厦产权为基金会所有,出赁租金之纯收入,设置“贤銮奖”,奉献社会,用于奖学、奖优、扶持薄弱学校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。

番仔楼:“有林路富没林路厝”

因泉州的豪宅大多由在海外长期生活过的华侨构思设计,因此这些洋楼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,又保留有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,被誉为“番仔楼”。

位于南安市省新镇的林路厝就是番仔楼的代表。建厝者林路,又名林文龙,是一位著名的华侨建筑家。厝建于清光绪34年(公元1908年),占地约6.5亩,由多座结合西洋形式构筑的宫殿式楼房组成。中间主体建筑为正屋,叠楼。两边为祖厝祠堂,书院、小园林,墙体为花岗岩石板和红砖结构。厝坐北朝南,横向排列。厝前铺筑花岗白石板条大埕,石埕南面砌筑红砖围墙,围墙设一小门洞可通墙外的一潭鱼池和水田。围墙内石埕南端架设一列石构平台(又称戏台),台中间建一座四角坡顶小亭榭,它可作族亲喜庆活动演戏和唱南音的小戏台。整组建筑富有变化,站在平台或楼阁可极目远眺观赏大自然美景,因此,闽南俗话说,“有林路富,没林路厝”,意思就是说,你可能和林路一样富有,但是却不可能有他这样的大厝。

[憨鼠责编:阿九]

白城定做西装

临沧工作服制作

南宁订做工服

济源西装定做